經常吃的味精是什麼東西?這回講清楚了
味精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曾一度蒙受“不白之冤”。由於人們對味精的營養特性缺乏全面、
科學的了解,認為味精沒有營養,甚至對人體有害。一些人進餐後感到頭痛、胸悶、
噁心、嘔吐、心悸、腹痛等不適就歸咎於味精,稱之為“味精症狀”。
在使用味精時應注意以下問題:
1、味精的最適使用濃度為0.2%~0.5%,最適溶解溫度為70℃~ 90℃,為此應在烹調中,
菜或湯即將成熟或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。這樣既不破壞味精的鮮美特性,
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,產生鮮味。
2、拌涼菜時,應先用少量熱水將味精溶解再拌入。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則會因溫度低而不易溶解,
這樣味精的鮮味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。
3、在本身含谷氨酸鈉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(像禽畜肉、蛋、海鮮等就屬於這類食品)。
因此在炒雞蛋、用雞或海鮮燉制的菜以及用高湯烹製的菜中可不加味精,否則,不僅是一種浪費,
而且會影響菜餚的天然鮮味、本味。
4、谷氨酸鈉在人體代謝的時候會與血液中的鋅結合,從而導致體內缺鋅,
因此對於哺乳期的婦女、嬰幼兒來說應該盡量少吃或不吃味精。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。
高血壓患者若食用味精過多,會使血壓更高。所以,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,
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,腎炎、水腫等疾病的病人也不宜攝入過多的味精。